过去一年,AI 在产品研发领域的进展快得难以想象。我们在过去几个月里见证了非常多 “ideas to app” 产品的诞生,这些产品的用户大多不是设计师,他们甚至是先生成了代码,然后才关注设计,不少人对 AI 设计的界面已经“比较满意”。我认为这已然产生了另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赛道。
对于专业的设计师们,AI 究竟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?
这个答案似乎已跃然纸上,就如 Cursor,虽然它并不能代替开发者完全独立地编写代码,但 AI 已具备足够能力,和开发者同时共享代码的上下文,并在几乎所有创建和编辑场景下,提供“片段的、助理式的”帮助。
AI 向更大众的非专业人员生成直接使用的交付物是新机会——这已经被很多产品证实,AI 向专业人员在专业工具中提供助理形式的服务同样是新的机会。妙多天然更顺应后者。
产品理念:重新定义 PTF
在去年首次发布妙多 AI 时,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打造 AI 产品功能的一种理念 —— PTF (Product Technology Fit),道明了打造 AI 功能的难处:困难并不是创新想法受限,而是如何结合已成熟的技术打造“可用性”强的功能。
经过一年的探索,我们对 AI 时代产品的“可用性” 有了新的理解:
“可用性”在技术驱动下加速进化:外部环境的变化,尤其是技术的发展,为工具带来飞速变化。例如我们去年 6 月推出的 AI 生成 UI 功能,和今年年初更新后的版本相比,在“可用性”上产生质变。而在此之后,这种变化甚至是需要按照月、周为周期来重新评估。
AI 对生产力的价值重构催生新的用户评价标准:AI 能力的上限之高使得用户对产品的“可用性”更包容。例如,我们让 AI 生成 10 次界面,可能只有 2 次让用户“眼前一亮”,但用户并不会简单判定功能“不可用”——因为这些结果带来的启发价值已足以满足用户需求,也正是这种价值维度的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可用性标准。
用户评论 (1)
发表评论
昊然
Hey,认识一下:妙多 AI 2.0
妙多这个项目始于 2021 年 10 月,并在2024 年 6 月面向全球发布。如今面向各位的是妙多 AI 2.0 。
妙多 AI 2.0,为什么是……一个设计伙伴?
过去一年,AI 在产品研发领域的进展快得难以想象。我们在过去几个月里见证了非常多 “ideas to app” 产品的诞生,这些产品的用户大多不是设计师,他们甚至是先生成了代码,然后才关注设计,不少人对 AI 设计的界面已经“比较满意”。我认为这已然产生了另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赛道。
对于专业的设计师们,AI 究竟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?
这个答案似乎已跃然纸上,就如 Cursor,虽然它并不能代替开发者完全独立地编写代码,但 AI 已具备足够能力,和开发者同时共享代码的上下文,并在几乎所有创建和编辑场景下,提供“片段的、助理式的”帮助。
AI 向更大众的非专业人员生成直接使用的交付物是新机会——这已经被很多产品证实,AI 向专业人员在专业工具中提供助理形式的服务同样是新的机会。妙多天然更顺应后者。
产品理念:重新定义 PTF
在去年首次发布妙多 AI 时,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打造 AI 产品功能的一种理念 —— PTF (Product Technology Fit),道明了打造 AI 功能的难处:困难并不是创新想法受限,而是如何结合已成熟的技术打造“可用性”强的功能。
经过一年的探索,我们对 AI 时代产品的“可用性” 有了新的理解:
“可用性”在技术驱动下加速进化:外部环境的变化,尤其是技术的发展,为工具带来飞速变化。例如我们去年 6 月推出的 AI 生成 UI 功能,和今年年初更新后的版本相比,在“可用性”上产生质变。而在此之后,这种变化甚至是需要按照月、周为周期来重新评估。
AI 对生产力的价值重构催生新的用户评价标准:AI 能力的上限之高使得用户对产品的“可用性”更包容。例如,我们让 AI 生成 10 次界面,可能只有 2 次让用户“眼前一亮”,但用户并不会简单判定功能“不可用”——因为这些结果带来的启发价值已足以满足用户需求,也正是这种价值维度的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可用性标准。
基于新的理解,我们对 AI 产品的打造提出一个新的理念:Pre-Technology Fit 。
这意味着,我们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具备敏锐的前瞻性预判,或是对技术前景抱持信仰,做出一些既在当下具备“可用性”,又能和技术一同与时俱进的功能。
这种理念不需要你一开始打造一个可用性极高的产品方案,而是“够用即可用”,有可能最初的方案只是满足了用户已知需求的一部分。而关键是,你需要确认这个方案最终会“足够好”,以及,这个方案会随着 AI 模型的能力进步不断为用户刷新体验,甚至达到“用户都不知道他们想要,直到你展示给他们”的价值。
妙多 AI 2.0 能帮你做什么?
在妙多 AI 2.0 中,我们推出了更多 Pre-Technology Fit 的能力:这些能力在当下已经具备可用性,并会与时俱进。例如:
生成界面:妙多已经支持让 AI 学习你的设计系统进行生成,我们相信这对设计工作流程来说将是一种变革。如果你没有设计系统,我们也预设了一些大型系统(如 Shadcn、Material Design、Ant Design 等)的生成。期待你的使用和反馈。
编辑界面:你可以在妙多 AI 中不断精确表述你的意图,让 AI 给你很多新的改版方案。这项能力会随着 AI 各项能力的强化而变得更强,包括编辑所生成的质量更好、速度更快。我甚至认为它的进化速度是按 “周” 来衡量的。如果有一天,你能在 10s 内收到 20 个不错的改版方案,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图片和文字处理:文生图等领域在不断被颠覆、重塑。我们提供了原生的图文 AI 能力,在便利性提升上不言而喻。我的预测是,随着基础模型能力的再增强,这些图片和文字处理工作你几乎可以在妙多内完成所有,跳出借助其它工具的比例也将降低。当你改版完新的产品方案时,与之相匹配的产品宣传海报也同步生成了 —— 包含了全新产品界面的剪影,和新的 Slogan,是不是还挺酷?
同时,在这些功能的背后,我认为 Context(上下文)将持续发挥更大的作用:你的 AI 伙伴能理解你的业务、设计,让你不必在每次跟它布置任务时候都交代“成篇的前情提要”——就像和一个人在协作一样。这是另一个维度的 Pre-Technology Fit——AI Agent 自身也在飞速进化。
除此之外,“快捷指令”是妙多实验室的新研究方向,我们希望这个与 iPhone 同名的原生应用——“快捷指令”可以帮助你设置一系列任务和自动化的应用执行,以满足不同人的长尾需求,或是偏好。
如今,我们团队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能在妙多闭环完成产品设计需求,而无需借助其他设计工具。你也完全可以用自然语言把你的设计任务表述给设计伙伴,让 ta 代劳你的繁琐工作。
试着设想,在明年今日,我们可以对 AI 伙伴布置这样的任务:
“我要一份详尽研究市面上主流订单结算页交互的调研,并推荐最适合我们当前业务的交互。”
“请综合这周所有人对这个设计稿的评论意见,给出改版方案。”
“这是产品经理的 PRD,先给我两版设计方案的初稿吧。”
我们会对 AI 发展太乐观吗?并非如此。未来已来,给妙多一点时间让它“均匀分布”。